诚守消保 |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,筑牢数字时代的“隐私盾牌”
在数字经济浪潮中,个人信息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资源。然而,与之相关的风险也在悄然蔓延——2024年个人信息泄露相关案件同比上升32%,金融诈骗、社交平台数据倒卖、机构内鬼泄密等事件频发…… 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、滥用、泄露或已成为悬在我们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数字保卫战中,我们均需提高警觉,构筑个人信息安全的坚固“防火墙”。 个人信息保护:从法律框架看安全密码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确立了“告知-同意”的核心原则,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必须明确目的、方式和范围,并取得用户明确同意。 当前,个人信息包括以下几类—— 司法警示实录:从典型案例看泄漏风险 ✦(一)非法买卖与公益诉讼 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“孙某非法买卖4万条个人信息案”中,被告因非法牟利被判赔偿公共利益损失并公开道歉,成为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的民事公益诉讼案,彰显了司法对公共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。 ✦(二)金融领域的授权争议 某银行因在客户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获取《个人信息授权书》,被法院认定授权无效。判决强调金融机构需以显著方式提示用户,避免“格式条款陷阱”。 ✦(三)日常消费中的强制收集 “扫码点餐侵权案”中,某餐饮企业因强制获取用户微信信息并拒绝删除,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。法院明确经营者不得以变相强制手段收集信息。 自我保护指南:从意识树立到行动实践 ✦(一)增强风险意识 警惕“非必要信息索取”,如扫码点餐时拒绝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。仔细阅读授权条款,尤其是金融、医疗等敏感场景下的协议内容。 ✦(二)善用法律武器 发现信息泄露时,可向网信部门、消协举报,或通过公益诉讼维权。保留证据,如聊天记录、合同文本等,以便后续司法救济。 ✦(三)技术防护措施 使用隐私模式浏览、关闭非必要APP权限、定期更换密码等。 三维防御工事:从技术堡垒到法治盾牌 ✦(一)个人防护 1.密码与设备管理:使用高强度密码(含大小写字母、符号),定期更换;避免公共Wi-Fi登录支付账户,手机设置指纹锁。 2.信息处理规范:快递单、车票等含个人信息单据需撕毁或涂改;身份证复印件标注“仅限XX用途”。 ✦(二)行为自律 1.慎晒慎点:朋友圈避免暴露家庭住址、行程信息;不点击陌生链接,警惕“调查问卷”“免费抽奖”等钓鱼活动。 2.隐私设置:社交媒体关闭“附近的人”,动态仅对信任分组可见。 ✦(三)法律维权 1.取证与投诉:遭遇信息泄露时,立即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,向涉事机构书面追责,并向网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。 2.司法救济:通过诉讼要求赔偿,典型案例显示,法院支持受害者索赔精神损害与直接经济损失。 结语 在数字文明与风险交织的浪潮中,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隐私的防线,更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数字化延伸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以技术为盾,以自律为基,以法律为剑,共同守护个人信息的安宁,让隐私在数字世界中安然无恙。 供稿人:财富管理部 李娟 王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