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宣教 | 以案说险之警惕新型电信诈骗,守好您的“钱袋子”!
警惕新型电信诈骗
守好您的“钱袋子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。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学技巧,精心设计骗局,令人防不胜防。本文将结合最新典型案例,揭露常见诈骗手法,帮助您提升防范意识,保护自身财产安全。
真实案例
AI换脸冒充熟人诈骗
1 案例回顾
2023年5月,某市企业财务人员张先生接到一通视频电话,屏幕上显示的是其"老板"的面孔和声音。"老板"声称急需支付一笔合同保证金,要求张先生立即向指定账户转账198万元。由于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和声音与老板高度相似,张先生未加怀疑便进行了转账。
事后与老板核实,才发现被骗。警方调查发现,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和语音合成技术,伪装成老板实施诈骗。这是当前最新型的高科技诈骗手段,迷惑性极强。
2 案例剖析
此类诈骗具有以下特点:
技术含量高: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他人面容和声音。
伪装程度高:视频通话方式降低受害人警惕性。
涉案金额大:多针对企业财务人员,诈骗金额巨大。
当前常见电信诈骗手法揭秘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
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投资信息,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投资APP,初期给予小额收益,待大额资金投入后便无法提现。
★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
冒充电商、快递客服,以商品质量问题、快递丢失等理由主动提出退款,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信息或点击钓鱼链接。
★ 虚假征信诈骗
冒充金融平台客服,声称受害人账户存在异常需要注销,否则影响征信,诱导受害人从各大网贷平台借款并转账至"安全账户"。
★ 虚假网络贷款诈骗
以"无抵押、低利息、放款快"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,以手续费、保证金等名义要求转账。
防范电信诈骗"六不三要"原则
"六不"
不轻信:陌生来电、短信不轻信
不泄露:个人信息、验证码不泄露
不点击:陌生链接、二维码不点击
不转账:陌生账户要求转账不操作
不贪利:高额回报、优惠利益不贪图
不慌张:自称"公检法"等身份不慌张
"三要"
要核实:遇到可疑情况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
要警惕:对新型诈骗手法要保持警惕
要报警: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并保存证据
遭遇诈骗后的应急措施
1.立即报警: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,提供骗子账号、联系方式等线索;
2.联系银行:立即致电银行客服或到柜台要求冻结账户、止付汇款;
3.保存证据:保存好通话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;
4.提醒他人及时提醒身边人,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。
电信诈骗手法层出不穷,但万变不离其宗,最终目的都是骗取钱财。请广大金融消费者牢记:未知链接不点击,陌生来电不轻信,个人信息不透露,转账汇款多核实。只有保持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才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。